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49|回复: 1

乾县锅盔传说

[复制链接]
Ring 发表于 2011-1-3 10:4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乾县锅盔公元六二四年至七零五年,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修筑合葬墓乾陵时,因工程浩大,民工甚众,烹食困难,监工士卒便用头盔烙馍,因而得名。兹后多经改进,形成独具风味的食品。锅盔直径八寸,厚六分,形似菊花,内瓤起层,美味可口( 咸阳)传说,乾陵修筑时,成千上万的民工参加筑陵工程,民工为解决生活问题,就用自己头盔烙制面饼。这样的作法,大家都感到烙制起来方便,一传十,十传百,普遍传开了。大多数民工就是这样制作锅盔,烙出来的馍好吃耐放,香味扑鼻,这就是锅盔的前身。后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在实践中技术不断的改进,用具不断的革新,锅盔的质量越来越好,成为民间的传统食品,经久不衰流传至今。锅盔特点:形如菊花火色匀,皮薄如纸馍膘多,用手掰开是层层,用刀切开如板油。入口越嚼越多,下咽回香无穷。吃起酥、闻起香、耐存放、寿命长。如果带有乾州锅盔,同车异座,未见其馍,即闻其味。制作方法: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制作乾州锅盔不 断总结,不断改进。把原来柴禾烧在小锅内烙制改成了用煤烘烤在鏊内烙制,把原来用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 这样以来上下烘烤,温高气保,火色均匀,熟的足到,达到耐存放的目的。用木杠压面,面排揉的到,能使馍色增白, 香气浓郁,味美可口。具体作法是:面粉十斤,水四斤(水 温要按季节掌握),酵面夏季五两,春季七两.冬季一斤, 碱面按季节零点五至一两,面水酵面,搭上碱面,和成面 团,放在案上用木杠边折边压,压的过程中,再加面粉二 斤左右,直压到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分成一斤三两重 的小块,再分别逐个用木杠边压、边转,制成圆直径八寸, 厚六分的菊花式圆形饼,上鏊烙制。第一鏊是上下火,火 候要小而稳,主要是给馍被木杠压后产生的波浪上面上 火色,让酵面进一步发酵和最后定型,然后进第二鏊。二鏊是一面火,火候较旺,因火旺鏊内可放一个铁圈,将馍 置于空中,主要是起烘烤作用,两个鏊一共要达到三翻六转,大约十分钟可烙制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udhano 发表于 2011-1-16 05: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udhano 于 2011-3-7 06:26 编辑

十五年前头一次见锅盔。
因为喜欢学佛打坐,在老家时就一直希望找个中意的垫子打坐使用。
坐在车上来铁佛寺时,从路边小摊上看到好多“白色的垫子”,想下车购买,但不好意思请司机停车。心想,等我到铁佛寺后再想办法购买吧。
到铁佛寺第二天,就请一位出家师带我去县城。转来转去,再次看到白垫子,便请出家师等我,我直接走了过去。发现买“垫子”的乾县人还不少,也觉得纳闷,是不是乾县修行人多,这么多人都喜欢打坐?再往前走,看到有人买了一个“垫子”而直接啃了起来,更纳闷了,心想,这人不会有什么问题吧,怎么啃起垫子来了?
最后走到跟前,才发现原来并不是什么垫子,而是饼子。我眼神不好,竟将锅盔看成打坐的垫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乾县圈

GMT+8, 2024-11-10 17:02 , Processed in 0.04115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