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4|回复: 2

陕西古镇 “名”尚在“魂”无存

[复制链接]
关中大侠 发表于 2011-4-16 09:5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家公布的五批近18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坐拥千年历史的陕西仅有两个古镇获此称号,一个是铜川市陈炉镇,另一个是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陕西不缺乏具有深厚历史价值的古镇,然而如何让他们重新散发光彩,对于陕西而言不仅是一个重要命题,更是重要的历史使命。
    如果你对历史和过往足够好奇,那么当你听到陈炉镇、秦镇、灞桥镇、引镇、楼观镇这些曾上演过无数历史悲欢离合的地方,遥想一定是最本能的反应。古镇,盛着青砖黛瓦的语言,装着沧海桑田的呐喊,承载着小桥流水人家的神韵,挑逗着每一根躁动的神经。
    然而,抹去岁月的风尘,在陕西,古老城镇的现实却与想象相去甚远。一样的街市,一样简易粗糙的建筑,一样的店家卖着类似的商品,古老城镇应有的韵味几乎消失殆尽,只有小镇中某个街角的牌坊、石碑似乎才能隐隐透露出那过往繁华的信息。
    国家已经公布了五批近181个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然而坐拥千年历史的陕西却仅有两个古镇获此称号,一个是2009年评选的陕西省铜川市陈炉镇,另一个是2010年12月评选的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
    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说过,村镇是我们文化最根基的,大城市是从城镇发展起来的,几千年文明都是从小的城镇发展起来的。陕西不缺乏具有深厚历史价值的古镇,然而如何让他们重新散发光彩,对于陕西将不仅是一个重要命题,更是重要的历史使命。
    1、行将消亡的历史文化名镇
    古镇是介于城市与农村的人类大型聚居地,是在商贸、政治、军事等因素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古镇古村是我国文明社会的发源地,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和缩影,更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个地方能有几个古镇无疑是历史的巨大眷顾,如果这些古镇再有着非凡的历史文化那么就的的确确是一大幸事了。
    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安地区出现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大都会丰镐。此后又有秦、汉、隋、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陕西不仅曾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大都会,在其周边,更有京畿赤县拱卫,以及鳞次栉比的集镇环绕。
    在陕西的地图上我们能找寻到无数历史上曾经辉煌灿烂的古镇。从远古一路走来,有传为伏羲、女娲之母——华胥氏故里的华胥镇;女娲氏故里的骊山镇;秦汉栎阳城所在的武屯镇;刘邦为其父仿沛县丰邑所建遗址新丰镇;建章宫北阙所在双凤村;交通关隘码头所在如长安东出、西出大门灞桥镇、三桥镇,北出通道、水陆码头草滩镇;沟通关中陕南交通的子午道北端的子午镇;西汉以来至隋唐,韦氏、杜氏家族时代聚居的韦曲、杜曲;老子讲经著述的楼观镇;裴航、云英坚贞相爱的“梦断兰桥”故事的兰桥镇……
    这些古镇犹如一颗颗明珠散落在三秦大地上,它们不仅给我们书写着一段过往,更用鲜活的传统表达着生活的意义。然而在经济的大潮中,很多历史文化名镇也在追逐物质财富和发展机遇的过程中,灵魂在趋同化中脱壳而出,大批有价值的传统建筑、历史建筑,在推土机中夷为平地,很多有相当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已面目全非,旧貌难寻。
    事实上,对于很多人来说,引镇、韦曲、三桥镇、灞桥镇……这些地方无非只是一些熟悉的地名,无论路过还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很难将这里和别的什么地方区分开来。当问及是否知道这些古镇的历史,多数人的回答都很模糊:“大概这里曾经很繁华。”“听着名字应该有些说法吧。”
    我们无法责备人们的无知,古镇的名存实亡,实际还是一个对历史、对遗产的态度问题。西安市规划局总规划师王桢给我们分析了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名镇名村的保护从整个社会来说都没有充分的认识,从建国初期至今,主要经历了三次大的人为破坏。第一次,为大跃进时期大炼钢铁造成的破坏;第二次主要是“文革”的破四旧造成的损失;第三次为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加速而造成的建设性破坏。”
    破坏是巨大的,数字也是惊人的。以西安周边名镇为例,西安市27处名镇名村中,原基本格局保存完整的有5处,占18%,不完整的6处,占22%,格局和风貌不存在的16处,占60%。“即使是那些仅有的遗存如果不善加保护,估计5-10年内也会不复存在。”陕西社科院副研究员张燕说道。
    西安从唐末自二十世纪,虽然失去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位,但仍然是屹立在祖国西北的重要城市,现在的西安将成为国际大都市,而西安的名镇、名村则寥寥无几。失去与历史和谐共生的城市我们很难希求它的未来。
    2、失忆的历史与麻木的发展
    “失忆”是古镇最大的悲哀,对于一个名镇它们拥有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建筑,更重要的是其传统丰富的民俗习惯。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主要在年节风俗、四时节令、婚嫁丧葬、祭祀庙会、祈福犰狳以至服饰饮食等等方面,都有约定俗成、长久积累传下来的风习。其内容涵盖着人际关系、社会功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方方面面的规范。例如闹社火、接地隍、转九曲,人们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着祖先传递的信息,这是历史给予人们的礼物。
    然而在一次次动荡后,人们近乎集体失忆了,对于他们生活的古镇,历史是一片空白。在秦渡镇,这个曾经拥有“九楼十三堡”的四大商贸名镇,人们除了知道这里的凉皮很好吃外,几乎再无任何记忆。甚至有人直接说:“我们这里根本就没有故事,没有传说,啥都没有。”躯壳尚在灵魂已死,是许多名镇的伤痛。“引唐王狩猎迷路于此引驾回宫”而得名的“引镇”,是曾经的关中四大古镇之一,素有“万人集”之称。然而这里的老人们对于过往却什么也说不出:“不是我们不愿意讲这里的故事给大家听,而是我们也没听说过,村里以前是有几个会讲故事的老人,但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很多历史我们也是糊里糊涂的,不能随便乱说。”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功振说:“文化遗产是动态的、发展变化和充满生活器械的。将名镇名村作为载体,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节庆、庙会、民间工艺美术等各类民俗活动,反过来有机地保护了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空间。”
    因为失忆,在面对这些古镇的发展时,“麻木与无知”成为通病。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会长张富春不无痛惜地指出:“一些名镇名村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进程中,仍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过度开发利用,有人称之为‘旅游污染’、‘千村一面’;有的拆毁历史建筑,搞‘假古董’,使名镇名村丧失真实性,完整性;有的缺乏规划和严格管理,片面强调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拆旧建新’,使名镇名村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遭到破坏。”
    经专家调查,陕西的名镇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原来的基本格局尚存,有的街道仍保持旧貌,且保留一定数量的旧有房屋院落,原来的面貌,依稀可见,但这种状况极少,如蓝田县的葛牌镇、周至县佛坪老县城、长安区子午镇南斗角村、灞桥区车丈沟、户县甘亭镇等。二是基本格局大致依旧,而街道都已拓宽,房屋多已改建,只剩个别传统民居院落或零星旧房。如户县祖庵镇、秦渡镇,周至的哑柏镇、终南镇,蓝田汤峪镇等。三是已重新规划,全部改建,原有格局已不存在,旧有房屋已无遗存,且大多数村镇都属于这种情况,如三桥镇、草滩镇、灞桥镇等。
    即使已经获得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地方,情况也不容乐观。铜川市陈炉镇,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因陶瓷生产而闻名。当地有关旅游开发的步子很慢,当地人笑称 “只听楼梯响、却总是不见人来”、“干打雷”已经好多年了。这些且不说,因为该镇居民基本上都属于原陈炉陶瓷厂的家属,而该厂的效益一直不好而无力承担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问题。该镇隶属于印台区管辖而距区政府所在地有三十多公里的距离、因而享受不到对社区的连片改造。所以,首先居民的用水用电问题就成了大问题,城网改造时说这里不属于城区、农网改造时又说这里不属于农村(多数为职工家属、城镇居民),由此这里就成了“两不管”的盲区,给该镇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便。生活尚且如此,何谈保护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关中大侠 发表于 2011-4-16 09:52:18 | 显示全部楼层
3、保护,用尊重历史的情怀
    按照国务院2008年4月2日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并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的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所提出的申报条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应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从这样的申报条件我们不难看出,名镇保护的核心是物质遗存和文化脉络的统一,是名镇文化脉络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所以对历史的尊重是名镇得以延续的前提。
    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地区对待历史人文的一种态度,是社会经济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文化继承和价值再创造的过程。西安城乡建委副主任高省安说:“做好历史文化名镇资源的保护,在不断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继承和发扬历史传统、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地域人文价值重估已经越来越得到大家的共识。”
    在古老的三秦大地上,曾上演过多少出历史的悲喜剧。我们多么希望抹去岁月的风尘,古镇老城依然清醇。当久居尘嚣的人们置身其中时,便会惊讶于无情的岁月却洗涤出这样一个动人的结果:蜿蜒曲折的石板路、杨柳树撒落的层层浓荫与清新的微风一起,都宠辱不惊、安逸地活在自己的本分里,一切都那般地清幽弥漫!让你不得不感叹:原来,小桥流水人家不再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江南。
    还有生活在这里无拘安逸的人们,曾经也许辉煌,斯人已去,淳朴而憨厚,是至恒不变的动人调调,洋溢着人性最原始的圣洁意韵。徜徉在山水间,闻花香,赏美景,听鸟鸣,循着歌声重新搜寻世外桃源的踪迹,踏着足迹重新找回宁静致远的悠闲,用心体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生生不息的延传。

    采访手记:追寻陕西名镇
    秦渡镇——面皮依旧古镇无存
    走进秦渡镇,昔日的老街已淡去了人影,随着新街的日益建起那些稍有年代的古老店面基本门户紧锁,仅有临近新街的几户人家依然经营者凉皮店或黄酒店,店主说他家房梁上的木头至少是清代的。偶有听路人谈论这里的凉皮各家有各家的味儿,但一般人是品尝不出来的。卖黄酒的店门上方插着一面黄布做得非常古朴且写有“天下第一酒”的旗子,走在老街上,也仅有这面旗子能将这座古镇本该富有的古香古色勉强传递给慕名而来的游客。街上所卖的物品几乎找不到古老文明的痕迹,衣服鞋帽非但不显古朴而且觉得过时。沿沣河一路前行,没有诱人的风景,只见浑浊不堪的废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河里,扑鼻而来的臭味儿让人稍感恶心。
    秦渡镇最为文明的小吃要数 “大米面皮”了,当游客们询问古镇的历史传说时,这里的人们基本都是这样回答:“去吃凉皮儿吧,吃了凉皮儿你就知道了。”这里的凉皮儿店比比皆是,很多都是以姓氏命名,比如薛家凉皮、吕家凉皮等等,且注明是“百年老店”或门口排放着印有各大媒体前来采访的照片和文字的广告牌。秦渡镇之外的不少地方也有买秦镇凉皮儿的店面,整个制作工艺都学自于秦渡镇的各个凉皮儿世家,但唯有秦渡镇的凉皮儿店里还延续着用最为古老的摆刀切凉皮儿的工序,老板说:“这就如同手擀面比压挂面好吃一个道理。”
    几乎每家店里都有关于大米凉皮儿的简介。相传秦始皇在位时,秦镇地区,沣河两岸育稻田几十亩,有一年久旱无雨,稻田干枯,打下的稻子尽是稗秕,无法向皇帝纳贡,众农户非常焦恐,当时有位老农叫李十二,将收碾来的大米拌湿磨成米面和成糊状,展倒在甑篦上,放到锅内蒸熟,出锅后用刀切成条状,名曰“秦镇大米皮子”。乡亲尝后个个称奇,随后相互传学蒸皮子。于是,李十二带着面皮和纳贡的农户来到咸阳,亲自将大米面皮奉给秦始皇。始皇大帝吃了大米面皮,味美爽口,倍加赞赏,即命李十二在秦宫里蒸大米皮子,并下令秦渡镇以后的贡品只献大米面皮,不再献大米了。此后,秦渡镇一代人民每逢正月二十三日(即李十二去世之日)家家户户蒸大米皮子,以纪念这位有功于秦渡镇人民的人。秦镇大米皮的特点是色白如霜,光润如脂,再加上豆芽、绿菜、辣油、香醋等辅料,调成后筋、薄、细、软五味俱佳,后味无穷。而今秦镇大米皮子这一地方风味大育传人,发扬光大。
    秦渡镇的人们以 “九楼十三堡”为傲,九楼指的是药王楼、玉皇楼、无量楼、关帝楼、老君楼、孤魂楼、花楼、日月楼、火神楼。十三堡指的是高家堡、薛家堡、连城堡、楼楼北堡、楼西堡、楼南堡、蒿林堡、寺里堡、中兴堡、陆家堡、当阳堡、单家堡、孙家堡。然而,这里的人们已道不出九楼十三堡的古老传说了,甚至有人直接说:“我们这里根本就没有故事,没有传说,啥都没有。”所走之处唯独在一家凉皮儿店里找到了关于“药王楼”的简介:此楼位于秦镇两街十字正中,系九楼之最。重建于明万历年间,由16根立柱撑起,雕梁画柱,甚为壮观。然而,老人们说现在的药王楼已经不存在了,以前建起的好几座门楼也仅剩了一座,显而易见,秦渡镇的历史没有在这里得到传承。
    关于古镇的其它故事似乎早已淡出于古镇人的记忆力了,只能从某处偶遇的碑文上或许可以追忆到些许古老印痕吧。
    引镇——茫然失忆的古镇
    引镇,地处秦岭北麓,位于西安城南21公里处,唐朝时因皇帝在这里狩猎而闻名天下。听街上谝闲传的老人们说:“自从皇帝来此处狩猎之后这个地方就叫‘引驾?’了,也就是引镇最古老的名字,意思是说皇帝的大驾是从这里回到古长安的。早时这里还有“万人集”的美称,足以说明当年的繁荣景象。”
    一位叫做屈广印的人介绍说:“引镇有条‘八家巷’,最早就是这八家人在这里扎根落户的,随之才有了现在的人口。这八家人的姓氏不尽相同,有一个顺口溜是‘张、刘、姬、赵、冯……’还有三家实在记不起来了。关于这八家的历史本来是刻于石碑上存放在小学里的,但是文革时全部被毁了。八家巷附近原来还有几座塔,为什么建这些塔我说不清楚,似乎也被砸毁于文革时期。在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时候红军还来过这里,那时抓走了一批欺压百姓的地主和财主,更多历史我还真就不知道了。”
    随着引镇新集的日益喧闹使得老集全然陷入了落寞之中,在老集上只能找到两间破旧门面房依然挂着招牌——照相馆和供销社(没有营业)。有位卖纸钱的老太太说:“这条街以前热闹的时候有卖柴禾的、卖炭的、卖笤帚的、卖这卖那的都有。现在都搬到新集去了,这里不向明,生意不好做。”
    本以为古镇上的人们在谝闲传时会将关于古镇的古老传说讲的津津乐道,或者老人们应该会将这些故事讲给家里的孩子们听吧,然而,古镇之外的人要是想在这里找到一位会讲故事的老人却基本是徒劳一场。老人们说:“不是我们不愿意讲这里的故事给大家听,而是我们也没听说过,村里以前是有几个会讲故事的老人,但差不多都已经去世了,很多历史我们也是糊里糊涂的,不能随便乱说。”
    这是一座存有太多太多遗憾的古镇,它几乎没有留下任何遗迹可供考究历史作为参考,当这里的后世子孙提及到身边的历史时几乎都处于茫然的“失忆”状态。(陕西日报 2011-04-15 沙莎 袁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关中大侠 发表于 2011-4-16 09: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乾州应该要借鉴,要的是持续发展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乾县圈

GMT+8, 2024-11-18 22:30 , Processed in 0.0462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