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15|回复: 0

争论半世纪的唐乾陵申掘内幕

[复制链接]
Ring 发表于 2010-12-31 10:4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闻提示
当曹操墓的发现公之于众的时候,四川要发掘刘备墓的声音也传播了出来。诸如此类,帝陵的发现往往让一些觊觎着帝陵经济的人头脑发热。帝陵到底能不能发掘?这样的争论已经持续了50余年。关于沉睡的帝王是否该开棺重见天日,迄今仍未能盖棺定论。
对于社会上有人主张发掘帝陵的要求,国家文物局持明确否定态度。早在1997年国务院明确指出:“对大型帝王陵寝暂不主动发掘。”那么,帝陵什么时候能够发掘?发掘是不是比维持现状更有利于文物的保护?如何从技术上做到最好地发掘帝陵?带着一系列疑问,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省文物局副局长、著名学者刘云辉,首次揭开了有关唐乾陵长达半个世纪的申掘内幕
沉痛教训
明定陵发掘留下遗憾
“一切都是从定陵开始。1956年开挖的北京定陵,是新中国发掘的第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主动挖掘的唯一一座帝陵。”省文物局副局长刘云辉说,定陵为明十三陵之一,埋葬着明代第13位皇帝明神宗(也就是著名的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历经300余年的定陵不仅以其建筑的恢弘、典雅、精致令世人瞩目,而且以其出土的3000余件精湛的随葬品震惊了世界。
最先提出由国家来挖掘帝陵这一大胆设想的人已无从考据,有案可查的是,1955年10月4日一份由郭沫若、沈雁冰、吴晗、邓拓、范文澜等人起草的《关于发掘明长陵的请示报告》。
消息传开,时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大惊,因为这份报告是北京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吴晗发起的,吴晗是造诣很深的明史专家,他的意见举足轻重。郑、夏力陈当时的技术水平还难以承担这样大规模陵墓的挖掘工作,出土古物在保存、复原方面的技术也不过关;吴晗则反驳说解放后人力物力都有条件胜任这项巨大工程。
在双方坚持不下的情况下,加之难以找到长陵的墓道口,就选择了小一点的定隈发掘。当时说文物保护没有问题。历时两年,发掘工作完成,共出土遗物3000余件,丝绸织锦布料总计1651件。丝绸出土时色彩绚丽,几乎件件都是精心织造的珍品,为了保护起见,工作人员在丝绸上喷了苏联科学家配制的玻璃液,可是玻璃液是化学制剂,时间一长开始老化,丝绸也变硬、变脆、变色、变霉,完全风化了,成了无法弥补的千古遗憾。定陵挖掘的结果基本上是失败的,这项主动发掘,或由于受认识水平所限,或因经验不足,或因技术手段制约,留下了这样那样的瑕疵和遗憾。
点燃希望
法门寺引出乾陵发掘设想
1987年春,陕西抢救性发掘了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了许多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极高的丝织品,绝大多数丝织品却处在腐朽和半腐朽状态。为了保证不再继续损坏,这批丝织品很快就被置于冷藏柜中保护。2002年,随着绣裙、罗衫等6件丝绸服装的成功揭开,历经100余年后,唐代丝质品的靓丽容颜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专家认为,这标志着法门寺唐代地宫丝绸揭展保护这一搁置长达10余年的文物保护难题,终于取得重大突破。
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皇室供奉的丝锦织品有700余件,几乎囊括了唐代丝绸的所有品类,被誉为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因长期处于潮湿的地下环境,又兼法门寺塔身几经坍塌重建,地宫中整摞放置的丝织物屡受砸压,1987年发掘时丝织物大多数已褪色朽化,考古专家对丝织品进行整体提取密封保存。除了受损严重的丝绸外,地宫中出土的部分秘色瓷器,原本有纸包在瓷器外,纸上有墨线画,出土时纸张已腐朽不存,仅存墨线痕迹留在瓷器上。就连地宫中出土的八重宝函最外层是檀香木盝顶宝函,也已腐朽不堪。
刘云辉认为,法门寺唐代地宫从唐末封存之后到1987年春季一直未曾开启,但地宫内的纸质文物已损毁,木质文物已完全腐朽,多数丝绸保存状况极差。事实胜于雄辩,考古界长期流行的不发掘就是最好保护的传统观点受到了挑战。
反复争论
乾陵“申掘”经历半个世纪
是否要发掘乾陵是一个长期争论的话题,早在1958年11月,陕西因修筑西安兰州公路需要石料,乾县附近的农民就去乾陵所在的梁山炸山取石。炮声之后清理石料时,发现了几根长方体的石条,这些石条就是陵墓道中的阶梯。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墓道口进行了清理,而且发现了陵墓入口的金刚墙,如果继续清理发掘乾陵地宫就有可能打开。陕西省立即派工作组进京请示国家文物局,并递交了《乾陵发掘计划》。国家文物局当时没有直接回答陕西方面的请求,而建议陕西的赴京同志先去参观定陵,结果发现定陵有许多文物保存状态很不理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则建议国务院要吸取发掘明定陵的惨痛教训,最终周恩来总理拍板批示:“我们不能将好事做完,此可留作后人来完成。”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陕西有关方面多次向国家提出了发掘乾陵的计划,其主要理由是,乾陵处于石灰岩山体,长期渗水对地宫中的丝绸品、纸质品,金银器、壁画等文物已经造成了损伤。乾陵地质结构极不稳定,明代历史上,陕西华县曾经发生过八级以上的大地震,地震对地宫结构很可能已造成较大影响,现在又处在地震活跃期,如遇强震会造成石块崩塌,对地宫文物安全威胁会更大。因此发掘乾陵是保护其珍贵文物的当务之急,但此观点未获得认可。
专家观点
以科学态度对待帝陵发掘
究竟帝陵能不能发掘?刘云辉认为:具体情况一定要具体分析,埃及曾发掘了图特卡蒙二世陵墓,伊拉克发掘了“乌尔王”陵,中国也曾抢救发掘了北周孝陵、唐代靖陵、南唐二陵等。
对于乾陵,主张现在就能发掘的人认为,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寝中唯一没有盗掘的,它无疑是一座代表唐代最高水平的巨大的文物宝库,发掘乾陵的意义十分重大。并认为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物保护可采用高科技手段来解决。但更多的专家反对现在就发掘乾陵,认为文物保护是世界性难题,现代科学技术并不能有效的保护墓内文物。如果在没有十分把握的情况下就贸然发掘乾陵,必然会导致文物的损坏。“我既不赞成现在就要急于发掘乾陵的观点,也不赞成坐等科学技术手段成熟以后再说的被动观点,而是应当采取积极的态度,能够将乾陵地宫文物的保护尽快列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之中,采用高科技多学科联合攻关,深入研究乾陵的地质结构、水文以及陕西历史上强烈地震对乾陵地宫内文物造成的影响。”刘云辉说,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拿出具有说服力的专题报告,制定保护乾陵地宫文物的方案,据此决定乾陵是否发掘、什么时候发掘,这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应尽的历史责任。
采访手记
考古需要“缺憾美”
开挖于1956年的定陵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道伤口。这是新中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主动挖掘的帝王陵。三年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主张打开秦始皇陵墓,他计算出打开秦始皇陵墓后,每年门票收入可达25亿元。

   作为长期主持西汉帝陵考古研究工作的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表示,自己内心也十分渴望能够完整地发掘一座包括主陵陵穴在内的西汉帝陵,以促进帝陵制度的研究。但是,理智告诉我们:帝陵的发掘研究是必要的,应当长期、持续的开展;主陵陵穴的发掘提议是不可取的。
帝陵主陵不发掘,帝陵研究、保护、展示无疑均会有大的缺憾,会成为长期困扰我们的历史之谜。但不妨换个思维方式:在特定的条件下,残缺之美胜于圆满,正如“断臂的维纳斯”;神秘之魅力甚于皆知尽晓,正如漫长历史、浩瀚太空及人类的未来。
文/图 本报记者 赵争耀
(本文来源:三秦都市报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朋友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乾县圈

GMT+8, 2024-11-18 02:52 , Processed in 0.03904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